第二節 雪崩坡面的型成 The Making of an Avalanche Slope
…
輕絨狀的新雪堆積層具有強大的結晶結合力,但經過一段持續低溫後,此種結合力便會被表面堆積層所受極低溫重新結晶的影響而破壞。這種所謂建設性的變形 (constructive metamorphism),或稱為溫度因子變形 (temperature gradient metamorphism),說明了為什麼粉狀雪通常在經過幾天的低溫後,會比暴風雪後的新雪來得更乾燥、重量更輕。要是低溫下的降雪後,又遇到高溫,更可能造成雪崩,因為下面的乾雪不易與底層的舊雪凝結,而表層密度比較高的新雪會形成一個不穩定的頂層重壓 (top-heavy) 的狀況。
喜馬拉雅山區晝夜溫差極大,且受到強烈的太陽輻射作用,幾乎每次暴風雪後都會發生雪崩。1975年在喀拉崑崙山區,我們留意到似乎有兩種類型的雪崩:如果在夜間降雪,雪坡經過清晨陽光的暖化後,大約在9點到10點之間雪坡就會滑動;反之,若在白天降雪,夜裡雪坡凝結後就會滑動。在這些山區活動,必須留意降雪的時間,它是登山安全的關鍵。
判斷雪層的穩定性有各種方法,不一定要依賴發射榴彈炮來判定。你可以在雪坡上反覆跳躍來掌握它的穩定性,但前提是一定要在安全的場所。最好的方式是挖一個坑來檢查各個雪層的強度,以及各雪層之間的凝結力,以及雪層與與地表之間的凝結力。另外一種很有用的工具是10到20倍的放大鏡,它不但可以用來檢查新雪的結晶形狀,也可以檢查雪層下部中舊雪結晶的形狀與強度。在儘可能接近釋放點 (release point) 的地方鑽一個洞直到地表,或至少要達到永凍層,用你的手指碰觸每一個雪層,感受一下它的阻力,它的強度,在粉狀新雪下方是否正好存在一極薄的冰層。用放大鏡檢查各雪層的結晶,它的形狀,它們彼此間是否契合或是凍結在一起,或許那兒剛好有從早秋時節降下的冰霰或是冰雹所形成的而從未凝固的球狀軸承般的的雪層 (ball-bearing layer) 呢。你手上是否有一層糖霜般的雪層,那是白霜 (depth hoar) 或是溫度因子的雪 (temperature gradient snow),那是因為較暖的地表溫度與低溫的空氣間的問度差所形成的雪層,或是因為雪層間影一層冰層的緣故。白霜型成的時間通常是早冬時節,那時的積雪很薄,土壤溫暖,但氣溫很低,可低達攝氏二十度以下。雖然地表可能凍結,但是它很少低於攝氏零度很遠,因為積雪反而形成的一個絕緣層。短距離間急遽的溫度變化會造成雪的質量由雪層間擴散,這種昇華作用改變了雪的結晶,而長成了捲狀或是杯狀的雪晶。這種雪層含有大量的空氣,缺少聚合力,當它的潮濕後沒有任何強度,在另一次降雪後的重量就會把它給壓垮了。美國的落磯山脈地區的冬季,常因為乾冷的空氣而形成這種白霜;而罕見於溫暖而潮濕的喀斯喀德山脈 (Cascades)。
1967到1968年間的冬季,安地斯山脈南部降雪量少,而春季又很溫暖而多晴天。在Bariloche地區不適合滑雪,但卻是絕佳的登山條件。我們幾個山友在教堂山群 (Cathedral Group) 的一條陡坡上攀登,雖然它的坡度很大,但是步階很安全,因此我們沒有結繩隊攀登。這是以踢踏步攀登的絕佳環境,但是半路上突然覺得這個雪坡有點問題,因此在一塊凸岩處,我以冰斧挖了一米深,突然間我鑽破了雪殼碰到一團像冰淇淋般的雪泥,它是那麼的飽和,幾乎用手掌都盛不住溢流的雪水。我們只好去爬岩打發那天剩下的時間。這是典型的腐雪 (rotten snow),它是因為雪層下部的白霜層,因為融雪或是降雨潮濕後,而喪失了它那一丁點的強度所致,這類雪層經常會發生濕態雪崩或是大規模的板狀雪崩,它會將地表以上所有的東西席捲一空。
濕態雪崩常見於晚春或是夏季的阿爾卑斯、阿拉斯加、與落磯山脈等山區,但它只是表層的溶雪造成的雪崩,而非表層下有一個脆弱層所造成的濕態板狀雪崩 (wet slab avalanche)。發生在美國的濕態雪崩通常規模很小而不危險,但是小雪崩也可能把人送到不見天日的冰河裂隙中而得不到救援。濕態雪崩停止後,它像水泥般凝固,儘管人沒有被淹沒也是動彈不得。如果發生在阿爾卑斯山區,問題就嚴重多了,因為白天的溫度會滲透到雪層中一個關鍵的深度,一旦雪崩它會吞沒許多下山的路線。
暴風雨或是春季的暖風與多雲的夜晚,融化的雪面會加速這種危機,契努克焚風融雪的速度遠超過包含太陽輻射的任何其他的熱源。
留意看雪坡底部的雪崩扇的狀況,若看到雪球或是雪輪,表示只有少許的不穩定性。把大石頭拋上雪坡並非可靠的方法,除非它真的觸發一場滑動,所以你就了解人的體重也可以造成類似的滑動。一個有被適當確保的登山者可以從它觸發的雪崩中學習到寶貴的經驗。
如果雪層的荷重很高,雪層溫度變化低 (equitemperature),氣溫介於攝氏4到7度,雪坡平緩而未標示,那你要留意是否有濕雪坡 (wet slab) 存在,特別是是否有表層滑動、冰層、草地、或是白霜等狀況。
等待到下午或是傍晚的低溫讓雪坡安定下來通常是個好主義,請確定等到雪坡真的凝固了,因為有時結凍本身也會觸發雪崩。如果濕雪層不事太厚的話,你也可以故意觸發它滑動,然後乘在它的浪頭上一路滑下來,儘可能的推開前頭的積雪,雪坡中央的滑道 (runnel) 或許是最安全的地方,要看這個滑道是否是經常性的釋放機雪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