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22日 星期日

第七章 注意事項 Keeping Your Head About You 之七


第七節 速度與安全


儘管本章以上所提及的「原則」都是與安全有莫大關係的,但尚有另一個重要因子也是同樣重要:「速度」。此言聽來似乎有點反駁以上所說的原則,因為似乎只有耐心的登山客,在每一個動作上持續注意自己的安全防護,才是最安全的作法。在另一方面來看,開快車總是予人草率駕駛的感覺,而快速攀登如何能避免同樣的污名呢?

山區是危險的,愈快速,愈具動能你就可在危險地域愈安全。繩隊行進速度愈慢,就有更多被彼此系統上和山區狀況或天氣突變的不意攻擊或侵襲的可能。最佳抵抗這些山區災難的方法,比硬頭盔、收音機、露宿裝備或所謂的「十項要點」更好,就是在災害未發生前,迅速上、下山區。

要讓英國或美國的攀登者第一次接觸阿爾卑斯山區時,便了解速度旅行的真義恐怕是很難。但只要從事幾次這些山區的活動,就可證實「速度便是安全」的重要性。

為了能快速在山區移動,你必須在體能上自我鍛練,而且適應山區生活。做正確的路線選擇,使用簡易的繩索操作程序、帶輕量裝備和有效解決技術上的困難,基本上來說,都得靠經驗和適應力,並有一顆要鼓舞自己發揮極限的心。

快速移動和輕量裝備在山區也很能令人滿足。如果人能從跑橢圓形跑道、跳欄或森林中越野跑步獲得體能上的滿足,則在山區中或許也可以從多變的地形,難預料困難和純粹追求難度的突破等等,來獲得動態體能上的享受。人都不會有想把他全部家當,都揹到肩上;或者以小步伐來做旅行,人類原本便喜好自己能深具動能。

以下我列了一張能在雪地上增快速度的方法。每一項都只能為你節省一、二分鐘,但是在一天長時間的攀登活動中,總計起來,便可以節省數小時。

1. 鼓勵自己,希望能快速移動。

2. 經由訓練來加強體能狀況。在壞天氣時段停留在高地,在高地感覺一下這個「高」的感覺,以便自己保持適應力。

3. 試著去了解地域性天候狀況,以免為暴風雨趕下山。

4. 將上、下山的路線記住,以便將指導書籍留在山下。在進入多裂隙冰河旅行前,詳加研究,並將路線預先估計好。

5. 早點出發,以免有隊伍趕在你前頭。午後的雪崩、雷雨必經路上的鬆雪橋、高漲的溪流和原本可在一小時前滑降的坡面,在夜晚低溫來臨時,你只能穿冰爪下山。

6. 習於一種穩定的步伐,以便你能數小時不停止或氣喘。

7. 讓最強的攀登者,整路領先帶頭。

8. 經常吃、喝水保持體力,而不要停下來慢慢啃。用保溫瓶攜帶茶或湯。

9. 攜帶輕量裝備,捨棄所謂的「十大必備物」,或其他礙手礙腳的東西。切記:要是你帶了急迫露宿器材,你就會急迫露宿。

10. 安排背包內所攜帶的項目,使你在攀登時易於取用。

11. 冰雪地應使用「特長」的主繩,以減少交換繩距的次數。

12. 勿使用複雜的吊帶,那種需要討厭地解開,才能調整或穿上衣服。

13. 用岩楔和自然支點來取代岩釘,用雪菇樁來取代阻雪板或冰釘。

14. 使用70公分的冰斧,取代55 公分的短冰斧,以期獲得更高的延伸範圍。

15. 穿冰爪通過小段困難地形時,應再三考慮,挖幾個踏足點,是不是會快些。

16. 試著能在兩、三分鐘內穿好冰爪,冰爪放在方便取用地方,並不要用橡皮套。

17. 保持工具尖銳。

18. 學習在危險雪崩沖流區域、多落石雪溝著冰爪快速通過。最快速的冰爪技巧等於是用4 爪跑步。手持兩支冰斧或其他工具,使用持斧爬過坡面。

19. 如果真的趕時間,可使用主繩張力,手上不拿工具的方式攀登,或者乾脆拉著主繩上。

20. 在動作至「自我確保」的形式時,不要將冰斧揮入冰面而完全依賴平衡,或者扶著一些踏足點來當把手。

21. 不要挖長遠的踏階。

22. 如果你能只用冰斧的話,就不要用雙斧法,並嚐試徒手穿冰爪爬一個繩距。

23. 獨自雪攀時,使用冰斧做自我確保。只在困難攀登活動才結繩隊,但儘量同時攀登。只有在非常需要時,才做隔時攀登。不要做3 人繩隊。

24. 冬季裡要了解雪況,才能保持在穩固的風殼層上行進。

25. 不要攀爬,不要下降,除非有絕對必要。

26. 當下攀時,儘可能保持面向外,除非太陡了才面朝側向,面朝內是最後不得已的事。

27. 學習做一個滑降好手,五百公尺的坡長,只需要滑降幾分鐘,要是一步步下,就得花半小時。

原 著:Climbing Ice 冰攀
作 者:Yvon Chouinard 伊凡‧修納德
出 版:Sierra Club & American Alpine Club,1978
譯 者:蔡榮煌、林友民

第七章 注意事項 Keeping Your Head About You 之六


第六節 裂隙救難


如同前頭所強調過的,沒有為雪所覆蓋的「乾」冰河地形,裂隙都可以用眼看得見,也就不必用到繩隊。以下討論的裂隙救難,只提到為雪覆蓋的冰河。

就像每一個攀岩者都不可避免會有墜落,所以對每一個登山者而言,掉入裂隙是早晚的事。最危險的裂隙是具有看不見結凍表面,而使人無法探知。以下有5 個冰河旅行的安全守則:

(1) 必須使用繩隊。
(2) 確保者必須在墜落發生時有能力穩住主繩。
(3) 墜落者必須準備從裂隙中爬出來。
(4) 確保者必須能將主繩的另一端或另一條繩子傳給墜落者。
(5) 確保者必須知道如何面對墜落者已失去知覺的局面。

在典型的冰河旅行日子裡,攀登者終日都會用到這守則,以下我們有詳細討論。

冰河中結繩隊的方法和曾提過的雪攀結繩隊方法一樣。繫主繩一端於腰帶或吊帶上,每一個人收-些繩圈。如果是兩人繩隊則每人收主繩的1 / 3 。繩圈大到能過肩,斜掛在腰的長度,打一個稱人結到繩圈上,繫住腰帶。每一個人之間主繩的長度最少應有10公尺長,別忘了裂隙寬到10公尺或更大的並非少見。三人繩隊,比2 人安全。事實上,多一個人在雪面上來幫忙處理失去知覺的狀況是很重要的。如果有3人,則應以兩條繩索聯結,以確使有多餘繩索留在雪面上,來幫助墜落者。

每人應攜帶2條或3條普魯士繩環。普魯士繩環由5 mm尼龍繩長2 公尺半做成。用普魯士繩環在你腰帶正前方打個普魯士結,繫住主繩,另一端都應綁有腳環,置於口袋內,以保持不變形;也可以打一個小繩圈,到時候馬蹬套上去用便可。如果有多餘的第三條普魯士繩的話,可以用來綁胸部,可使懸空的普魯士上升更加舒適。這條繩環可以放在口袋中,或者更畸形的一端綁在主繩,其他兩條普魯士繩之上,另一端繫在胸部,用於冰河裂隙非常發達的地形。如果你不選用胸上的普魯士繩,則應將較上方腳的普魯士繩穿過腰帶,如此可使你在半懸空狀態不會向後傾斜。要是背包裝了一大堆東西,太重的話,可用短繩將背包連在腰帶上,必要時也可以拖吊在底下。

「保持乾燥」,也是一個冰河上結繩隊行進的重要原則。也就是說使繩索儘量不鬆弛拖地。保持合理張力的主繩可以立即吃緊拉住墜落者,他或許只要使用爬牆姿勢的大動作,就能爬出裂隙。手上多餘繩圈的數量也會加大墜落距離,因此手上只拿2 到3 個繩圈就可以了,以便使整個繩隊行進順利,也能有充分時問為墜落者確保。

如果有人突然間墜落了,則第一個動作便是留在雪面上的人變為確保者。確保者害怕自己被吸入裂隙的恐懼感很容易造成確保者在冰上失去控制局面的機會。但總之,那是不合理的想怯,因為裂隙已經清楚的展現在你面前,覆雪、看不見的神秘溝槽,將你吃入的機會,才是真正的危機。不確定自己是否走在覆雪裂隙上的那種隨時會墜落的恐懼才是應該令人害怕的事。而實際上確保者只是來剎住一次墜落而已,而只要繩索保持合理的張力,那也不是什麼難事。墜落一旦發生,繩索被墜落者拖入裂隙,掛在裂隙邊緣上,雪面會吸收大部份衝力。所以只要保持繩索緊張,才是動作關鍵。但這也沒有說的那麼容易,因為冰河旅行會牽扯到一大堆找新路線,或到處繞來繞去的問題。狹窄雪橋或有問題地形使用跳躍時,可用迅速動作的斧靴式確保法來確保。

吊在裂隙上的墜落者,一定會希望他剛才在坡面上能好好使用冰斧探測裂隙。既然背包會將他往後拖,或者成功地將他倒掛,所以他第一件事便是期望能擺脫背包。只要確實檢查背包已和腰帶聯結,他便可以「脫掉」背包。如此可降低身體重心,使得墜落者至少可以身體朝上;此時再拿出上方普魯士繩,像坐馬蹬動作一樣坐上去。背上要是有重背包在的話,要稍微動一下都很困難,所以最好坐上普魯士繩後,立即脫掉背包。要是背包很重,則應綁在主繩的另一端,稍後再拖上來,或者綁在確保者放下來的繩索上。

確保者使用自己的普魯士繩綁在冰斧、冰壁鏍釘、雪樁或者其他東西上,來抓住主繩,便可以空出雙手拿出多餘的繩圈丟給墜落的人。此時墜落者應在兩條繩索上做普魯士上升。墜落者一定需要另一條繩索來使他通過裂隙邊緣,因為他普魯士上升的主繩已被吃入雪面內;如果確保者還在裂隙邊緣上塞了背包或冰斧的話,有了第二條主繩,便可使墜落者順利通過裂隙邊緣。同時,裂隙內做普魯士上升的攀登者正以普魯法士攀升兩條主繩,站在一條主繩上,將另一條主繩上的普魯士結向上推高。

如果沒有第二條主繩或主繩的另一端可用時,墜落者攀至被吃入雪面的邊緣時,可推高普魯士結一些,使得主繩在普魯士結以下部份鬆弛,並將主繩連結於腰帶的結打開,將此自由端送上雪面。

現在來討論最糟的狀況。一個被吊在半空中搖晃的人,顯然狀況不一定會很糟,在你從事盲目自救行動前,應先思考一下目前碰到的狀況。四周看看,這是一個狹小裂隙嗎?如果是,用冰爪爬煙囪很容易上去,如果壁面未到垂直程度,可以前伸爪和繩索張力向上爬。或許在底下有穩固的雪橋,或是在裂隙底部,則向下降,再衡量狀況,或許不需要上面繩索的拖曳幫助,就可以自己脫離裂隙。想想你能走到裂隙的另一端嗎?橫渡到裂隙較狹的部份再煙囪上呢?找尋裂隙的分脈或者從「側門」走出去?在冰隙中擠塞而上?智慧在此時可省下不少體力,而且避免在裂隙內施展普魯士技術時晃來晃去的麻煩。

當然這些方法,依靠墜落者有能力從事自救時;但如果他已失去知覺,嚴重受傷時,救難的事就變成相當複雜和麻煩,特別是在兩人繩隊時。確保者一解開主繩,第一件事就是要注意他的伴是否仍以腰帶和胸帶安綁在主繩的那端。他可能必須下去為伙伴綁座位式繩環,但要是出發前想到這點,此時就不用那麼費手腳了。在出發前先以繩環做出有效腿環,做法是以繩環打一個8字結,然後一隻腳套入一個環中,再將主繩穿過腰帶與腳環。在每次你步入危險的冰河地區前打這麼一個座位式吊帶是很理想的。在墜落時大部份的力量為腳環所吸收,胸部受力可減至最小。對兩人繩隊而言,最好在步入冰河前,所有的普魯士繩和腳環都能就定位,以使一旦狀況發生就有辦法從事普魯士兩繩攀繩。

拖拉失去知覺的受傷者上裂隙,可使用一般的方法,利用滑輪、普魯士結或猶馬攀繩器的機械構來協助,主要問題會是濕的主繩與冰或雪產生的巨大磨擦力。無論建立了多好的系統,如果不將裂隙邊緣墊上東西的話,是不可能成功拖人上來的。

一旦你已扣入主繩,而且有能力從事救難工作,你便是有充分準備於安全地到冰河旅行中去探討優良技術;也就是走過冰河而不會沿途拜訪裂隙。你將會熟悉於冰河上探測雪面,聽到裂隙發出來的回音。你將學到從雪面上的觀察來看底下的狀況,並預計一路線,保持行進。也可從地圖或另一個山谷的經驗來預估冰河的狀況。在你熟練繩隊的控制技巧後,就有較佳的能力迅速、順利的通過裂隙考驗。

原 著:Climbing Ice 冰攀
作 者:Yvon Chouinard 伊凡‧修納德
出 版:Sierra Club & American Alpine Club,1978
譯 者:蔡榮煌、林友民

第七章 注意事項 Keeping Your Head About You 之五


第五節 冰 河


在阿爾卑斯山區有許多攀登者與挑夫,常不結繩隊走在覆雪的冰河上,初學者也常犯這種錯誤。儘管是條被走爛了的步道,事實上還是有很多人可能會走在危險裂隙之上。你只有在稍後回程時,看到平滑雪坡上大開的溝槽,才會了解在覆雪冰河沒結繩隊是多麼危險的事。經驗老到的冰河攀登者可避開許多裂隙,此乃歸功於他們的經驗和找路的第六感,可以聞出那兒有隱藏裂隙的存在。初學者,無論如何會處在判斷錯誤的不利狀況,而猜錯了,就只有一條藍色不見底的墜落而已。沒有為雪覆蓋的裂隙反倒容易應付。

冰河中央部份通常裂隙較少,在外側邊緣地帶比內側中央部份要多得多。繩隊應保持與一般裂隙走向成平行的行進方向。但別忘記,有可能整隊都走在-條寬大裂隙上面。

探測隱藏裂隙,應使用長冰斧,和依靠攀登者的經驗感覺阻力的變化,和他自己腦力來解釋阻力變化的意義。

重要的是不可以繩隊所有的人,都掉入同樣冰河內,但通常休息時繩隊都會靠在一塊,集合在一起。只有在確信沒有裂隙存在的地方,才可以如此。我喜歡停在大裂隙邊緣午餐,因為只有在那兒才能看到顯著危機存在。

滑雪板 (skis) 會均分身體重量於雪橋上,而且使用滑雪板在冰河上旅行也較安全,下章將討論到滑雪板的用途。

清晨冰凍結硬的雪橋 (snow bridge),午後可能變成不可通行的地點;所以應根據雪橋狀況計算攀登時間,以免走入「單行道」。過雪橋時,可以爬過以分散全身重量。在你躍過雪橋之前,應先考慮裂隙邊緣是否為雪簷的懸垂狀,正等待你跳上去,踩斷它。跳過雪橋時,做翻滾或許會有用。或者也可握持冰斧用俯劈法。

冰塔,巨大的冰塊常見於冰瀑上,的穩定性,大部份決定於冰河的移動,較少受天氣暖和的影響。切記,它們日夜都有可能掉下來。這些墜落中的大冰塔是喜馬拉雅攀登活動中最大的殺手。有的攀登者帶著阿爾卑斯的尺度走入喜馬拉雅,他們通常不了解在他們頭頂上一英哩高處的懸垂冰塔,事實上是巨大的外懸冰崖。這些掉落的冰塊不但可以衝過整個基地營,且可能引發雪崩,驅使雪向下移動數英哩,甚至衝上山谷另一面數百英呎之上。

原 著:Climbing Ice 冰攀
作 者:Yvon Chouinard 伊凡‧修納德
出 版:Sierra Club & American Alpine Club,1978
譯 者:蔡榮煌、林友民

第七章 注意事項 Keeping Your Head About You 之四


第四節 雪 坡


如同攀登雪溝遇落石時,計時是很重要的,雪坡上亦是如此。因為雪的狀況會因為時間而作戲劇性改變。清晨我們在冰殼上向前推進,到了中午就會變成在雪泥中打滾,而且鬆雪最易產生雪崩。記得有一次,我們清晨l 點從「阿簡提爾山屋」(Argentiere Hut) 出發攀登「維特針峰」(Aiguille Verte) 的北坡,於黎明後登頂,又從懷恩泊雪溝 (Whymper Couloir),剛好趕在大太陽照射產生雪崩前。在懷恩泊雪溝上午10點以後下山是很危險的事。如果選擇另一條路線,則必須從Grand Rocheuse Buttress 做激烈的岩雪混合式下降。登山出發時間不僅是為追求雪的良好結凍狀況,也必須考慮下山的重要性和避免在午後閃電、雷雨型態下活動。預測每日天氣的最佳時刻是在早上三點左右,老嚮導都會在此時走到山屋平台,檢視溫度、星星的亮度和風。多雲的天空會像氈子般,包住大地,產生保溫作用,使得雪結凍狀況較差。「清澈天空」寒冷夜晚是象徵攀登的最佳天氣。

以往大型雪攀活動都在六月或七月完成,因為雪坡此時都為硬雪覆蓋,提供最佳的冰爪穿透效果,只要輕踩法式技巧便能迅速前進。八月的雪坡便出現了許多冰,老登山家都認為狀況在能力之外。但如今由於新裝備和技巧的應用,狀況也不再是如此了。冰上的攀登更是刺激,而且有保障,更沒雪崩的危險。九月和十月通常是阿爾卑斯山雪攀、冰攀或混合式攀登的最好月份。我見過完美的霞慕尼攀登天氣,整個十月和半個十一月都是寒冷、晴朗的日子。地面是硬如磚塊的雪,沒有落石,沒有旅客,只有雪白山峰鼎立於秋的寧靜氣息之中。

原 著:Climbing Ice 冰攀
作 者:Yvon Chouinard 伊凡‧修納德
出 版:Sierra Club & American Alpine Club,1978
譯 者:蔡榮煌、林友民

第七章 注意事項 Keeping Your Head About You 之三


第三節 雪 溝


山表面深暗的溝槽,常是最明顯的攀登路線。雪溝的坡度通常比環抱它四週的峭壁緩,而且容易攀登。如果雪溝不是落石、落冰、雪崩喜好走的路話,則雪溝應是相當好的活動地點。這不僅是因為它是自然物傾瀉的通道,而且它的確存著很多脆弱,裂開的岩石。在雪溝下就必須仔細檢視坡面有無新的落石痕跡,但別以為沒有就錯估了狀況;因為冰河裂隙可能收集了所有掉落石頭,或者碎石已被鬆雪掩藏。落石發生於早上陽光照射冰面,開始融冰而破壞岩石與冰雪結合力時最嚴重。同樣的午後冰面結凍時,水份擴大體積,也會擠壓石頭,造成落石。

清晨第一件事是陽光照射山壁,對北向岩溝而言,一天僅有這一小段時間會照到陽光。所以計劃攀登時,應避開這段時間。落石在加拿大洛磯山脈 (岩礫、沙礫以最大可能堆積在平階上) 特別發達,尤其大雨期間,做確保時應選不被上方落石威脅的平台,如果有可能被其他隊伍弄掉的石頭危脅,則應想辦法搶先從事攀登行動,在攀登行動中最上方的繩隊,比戴安全帽安全多了。

既然雪溝會有雪簷存在,特別是在冬天或春天,在你出發前應看清雪溝頂端狀況。雪簷不但本身危險,而且會觸發不穩定坡面造成雪崩。

雪溝的中央地帶是最危險的部份,如果雪溝曲折,應以冷靜判斷那一邊上攀較安全。並可利用的小溝槽 (moat) 做為確保位置,它是岩石與冰交界處融化成裂隙狀的凹槽。小溝槽不僅可提供確保的屏蔽場所,而且也是蘇格蘭式攀登,一腳在冰,一腳在岩石上的有趣方式。愛格北壁攀登中,有經驗的登山家,會攀登著名的第二雪原上相當安全的右側,再橫渡頂部小溝槽至左側,因為頂上峭壁可防止落石的襲擊;愚笨的攀登者則會斜向渡過坡面,完全暴露於落石威脅之下,長達20個繩距。所以切記小溝槽不但可提供自然的確保平台,落石保護,也是較易的攀登地帶。

雪溝的狀況隨季節不斷在變化。一條雪溝可能在七月是山區的死亡地帶,在九月卻是最安全,享受攀登樂趣的地點。在「秀巒山脈」(Sierra Nevada) 的冰溝內,秋天的攀登季節中就沒有落石的威脅。

山區強烈陽光和夜間酷冷低溫,交互作用下,會製造巨大長及10公尺的冰柱,就像禿鷹棲息在懸岩下。冰柱在陽光來前最易斷裂,而在夜晚寒冷時可達最硬程度。

原 著:Climbing Ice 冰攀
作 者:Yvon Chouinard 伊凡‧修納德
出 版:Sierra Club & American Alpine Club,1978
譯 者:蔡榮煌、林友民

第七章 注意事項 Keeping Your Head About You 之二


第二節 雪 簷


雪簷,一種存在於覆雪稜線上的危險,為雪被風吹向下風方向,而在稜線上堆積成外懸的雪帽。風在清晨順風向吹上稜線而堆積,直到超過本身重量所能負荷才崩落,或者為外力弄斷。阿爾卑斯山區在晚冬與春天,雪簷最發達,在安地斯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則整年都存在有雪簷的危機。雪簷在下風坡處較易發現,但在順風坡方位,則變得不明顯,任何尖銳的稜背,若顯得比較平坦時,就必須善加分辨是否為雪簷。當它斷裂時,通常依雪坡角度崩落。而非成垂直線。偶而還可以發現雙重雪簷的存在。

原 著:Climbing Ice 冰攀
作 者:Yvon Chouinard 伊凡‧修納德
出 版:Sierra Club & American Alpine Club,1978
譯 者:蔡榮煌、林友民

第七章 注意事項 Keeping Your Head About You 之一


第一節 多變的山


地球、寒冷和地層皺褶都使山地越來越高,而地心引力使得它們往下降。這些詭變的尖塔站立於多變的大氣層之中,陽光照射海面,將水汽又趕回空中,如此循環不已。當海洋的水汽碰上高聳的岩峰時,水汽隨高度而降溫。當這些水汽的結晶無可倖免的向下降時,逐漸覆蓋過石頭表面,所有的水份便開始它下山的旅程、而且無可避免的必然會挾帶些岩石下山落石、瀑布、冰瀑、雪崩,這些所有登山客都必然會與它們交手,甚至成為犧牲者。所以知識便是登山者的能力與生命。

在地球上,沒有一種改變的力量會比山區來得有力與明顯,山的建築行動是粗魯的,而且破壞也永不止息。登山者便是投身於山的變形之中。攀岩者認為他們的世界是穩固的,他們攀登山體最外一層的創造是永恆的;可是山本身卻不斷地在改造。登山者就比較謙虛,因為他們的世界覆蓋霜雪,氣候也不斷在製造裂痕;促使他們的活動範圍搖擺不定,他們較知曉謹慎而行。

山的改變或許是非出自願,但絕非隨便發生。如同愛因斯坦說的,上帝並非擲骰子來安排宇宙的事物。新雪產生雪崩會遵循一定的時問公式。這條雪溝雪崩的間隔時間為3 分;現在又來了一次雪崩,只是掃過時較快而已。山上大部份的危機都遵循一定的時間或季節循環型式。登山者最佳的防衛武器便是看時間,攀登雪原選在雪原結硬到容易行走時,在雪面稍融解時做滑降,在鬆雪表面堆積夠深,隨時會發生雪崩時,快溜為妙!登山裝備宜求輕、速度求快,速度就是安全。

在岩場上活動,狀況有可能完全控制,因為鬆動把手已被幾代來的攀岩者清除,參考資料也可能詳盡描述到整個路線。碰到的困難處,攀岩者只要選擇一條在他自己能力內的路線而已。而雪與冰是另一種截然不同的世界,它們的性質詭變不定,而且我們並非在城市附近的岩場裂隙面對它們;而是在最高高度,受到無法控制的氣候影響下來面對它們。

初學者需要相當多的時間來學習冰攀技巧,但也需多年的嚐試錯誤經驗才能習得安全技術。實際的雪攀或冰攀活動,可能是只要向前推進而已,但判斷狀況卻是一種深奧、複雜的藝術。要是本書能描寫這種藝術的全貌,不但顯得愚昧,也剝奪了冰攀者從山上獲取最有價值的發現的喜悅。以下還有-些面對經常出現危機的建議,以期初學者最少能讓他第一次大登山探險活動中有生還的機會。

原 著:Climbing Ice 冰攀
作 者:Yvon Chouinard 伊凡‧修納德
出 版:Sierra Club & American Alpine Club,1978
譯 者:蔡榮煌、林友民